大家好,我是张同学。我的工作经历一直在财税与咨询领域,很多年没再参加过考试,也几乎没有机考经验。直到看到包含数学、代码、机器学习基础的大模型课程,能让我这个“技术小白”不至于在AI世界里迷路,才报了名。那时候对HCIE-AI一无所知,甚至连“考试”两个字都没放在心上。
直到开课后,同学们陆续报名,我才心动:要不试一试?
至今记得第一次打开实验系统的场景:黑乎乎的界面里,照着手册输入“ll”,屏幕跳出满屏无表头的英文文本,那些字母和代码像“外星文”一样,瞬间让我慌了神——“完了,这也太难了”。
我赶紧找刘老师求助,他没有丝毫敷衍,先是温和地说“每个人基础不同,但我们会全程陪伴”。
接着逐行解释命令含义,还额外发了Linux操作文档让我慢慢学。这份“被接住”的安全感,让我暂时压下了焦虑。
可真正上手时,新的问题又出现了:刘老师专门开了“熟悉实验环境”的辅导课,我眼睛看着会了,脑子却像没吸收,实操时依旧频频出错。后来我换了个笨办法:先不管对错,把每道题完整跑一遍;再看课程回放、整理操作笔记,最后照着笔记重做,边做边修正细节。没想到节奏一顺,进步肉眼可见。
现在回想,那段时间我真是“问题专业户”——很多报错刘老师课上讲过、私下也提过,我还是会踩坑,要么是理解不到位,要么是漏了细节。但他从来没有不耐烦,总是把知识点拆得更细,还拓展相关内容;更像“教练”一样盯紧我的进度,偶尔“查岗”防止我偷懒,帮我把跑偏的学习节奏拉回来。到了后期,从模拟考试专题辅导到考前一对一的截图训练,全程“托底式”的陪伴,让我在混乱的技术学习里,始终能抓住明确的方向。
理论备考一开始,我就栽了跟头。用惯了“死记硬背”的老方法,两天才背下一道题的一小问,过个周末又忘得差不多。焦虑之下,我决定换个思路。
先是把安老师的三节理论课完整听了一遍,跟着老师梳理清楚知识框架和逻辑脉络——原来零散的知识点,串联起来后居然这么好懂。接着我试着用AI工具,把上万字的复习资料提炼成七八百字的核心要点,每天利用碎片时间做“扩写练习”:根据要点展开内容,让AI打分,错题重新学习,低分内容重点复盘。
没想到这种方式特别有趣:就像玩游戏“打怪升级”,每天看着自己的分数慢慢提高,记忆也越来越牢固。第一次觉得,背理论居然能这么轻松,学习也有了“游戏手感”。
进考场前,我才知道可以自带键盘——而我当天遇到的考场键盘,简直是“焦虑制造机”:Q、O、P等键帽长得几乎一样,数字键上方的符号也模糊不清。紧张之下,我连打字都变得生疏,直到下午才强迫自己不看键盘,靠肌肉记忆敲击。
更糟的是,前两道小题的失误让我陷入恶性循环:脑子清楚答案,手却总出错。好几次想放弃,只能一边深呼吸,一边给自己打气:“就算这次没过也没关系,权当探路,下次一定更好。”
慌乱中,我还犯了两个低级错误:两道实验题出现问题却忘了截图,原本可能只扣两三分,结果多扣了七分;做完的题目也没检查,根本没法确保正确率。交卷时,我已经做好了“准备二战”的心理建设,甚至开始规划下次的备考计划。
所以当看到成绩是“B”时,我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——有种“峰回路转”的荒诞,更有种被幸运眷顾的感动。那些紧张到手抖的时刻、差点放弃的瞬间,最终都变成了惊喜的铺垫。
回看这段路,我最满意的还是自己的心态——在看不懂的恐惧里,没有转身离开。
更意外的,是我对Linux命令行有点兴趣:那些曾经像“外星文”的英文字符,如今成了我想继续探索的地图。
这一程,有恐惧、有笑点、有无数次“崩溃重启”,但也有老师的耐心、AI的陪伴、和自己一次次不放弃的坚持。
拿到B并不是终点,也没有对A的遗憾。
但是我可以装个B, 顺便和AI世界的正式的握个手。
你好,AI。来日方长,慢慢相识。